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Savonarola專區作品及歷史背景介紹

一、緣起與著作介紹

這三份同學創意的作品來自於臺大歷史系102學年度上學期「世界史三」課程的期中呈現。「世界史三」由歷史系花亦芬教授所開設,每週三個小時的時間,前兩個小時由老師演講,後一個小時則是進行助教分組討論課。課程內容主要是講述西元1300-1789年世界史。而前半學期設計讓同學閱讀Lauro Martines, Fire in the City - Savonarola and the Struggle for Renaissance Florence(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一書,希望破除同學對「文藝復興」過度美化的想像,透過具有爭議的修士薩佛那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的生平來理解「義大利文藝復興」多樣複雜的面向。因為課程安排的關係,同學所閱讀的範圍是從第一章到第十章。期中呈現規定同學必須以活潑的方式(例如:報紙、圖文集、影片、臉書),將這半個學期以來所讀到的內容呈現出來,一方面了解同學對於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同學創意呈現歷史知識的能力。以這次呈現的三份作業來說,第一組同學以影片的方式,模仿臺灣當前最紅的談話性節目,並藉著政治評論的形式,向觀眾傳達十五世紀佛羅倫斯所發生的事。第二、三組同學則不約而同地利用報紙的方式,「報導」過去所發生的事情,並且神遊進歷史的場域裡,以現代人的口吻娓娓道出薩佛那羅拉在佛羅倫斯所做的種種事蹟。


 
 
 
 
 
 
 
 
 
 

Lauro Martines, Fire in the City封面
(圖片來源: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267584.Fire_in_the_City, 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Lauro Martines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系教授,專長領域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史。這本書是延續他上一本April Blood: Florence and the Plot against the Medici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繼續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深入研究。Fire in the City以修士薩佛那羅拉在佛羅倫斯的登場、改革到被處死為敘事的主軸,帶領讀者更具體地了解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社會真實的情況以及在梅第奇家族(House of Medici)、佛羅倫斯市民、教宗等等勢力的交錯下,時人所處的情勢。作者以小說的筆法流暢地描寫佛羅倫斯共和體制所面對到的威脅、社會階級之間權力地位不對等、經濟繁榮背後種種社會問題,開啟了我們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新認識。










作者Lauro Martines
(圖片來源:http://www.cmrs.ucla.edu/archive/events_120106_malatesti.html,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二、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以及共和政體所面臨的問題

 
在臺灣,只要一提到十五世紀佛羅倫斯,腦海裡總會浮現出一幅圖像:「富賈一方的梅第奇家族統治佛羅倫斯,大力贊助藝術創作,並培養天才藝術家,帶領佛羅倫斯迎向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的文藝復興盛世。」然而,在這看似光彩的文藝復興「神話」背後,我們是否忽略那些被刻意隱瞞、不光彩的真實歷史?

十一世紀開始,北義大利的「城市自治體」(city-commune)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取代了由貴族所建立的中古封建統治體制。例如威尼斯(Venice)、熱那亞(Genoa)、錫耶納(Siena)、佛羅倫斯等,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城邦國(city-state)[1]隨著貿易越加頻繁,經濟繁榮為城市帶來越來越多擁有專業技能與資產的市民階級(popolo),他們以自己的職業作為區分,組織起為自己行業利益爭取權益的行會(guild),在社會上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市民階級。在一波波與城市的統治世族(the “grandi”)抗爭後,他們逐漸被納入共和政府的運作中,特別是透過參與立法來保障各階級的利益,並制衡統治世族的權力。[2]














1494年城邦國林立的義大利(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Italy_1494_v2.pn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佛羅倫斯以羊毛紡織業奠定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到了十二世紀成立了七大行會(布商及大出口商、銀行與匯兌業、羊毛紡織業、法官與公證人、「醫師、藥劑師、香料業者與一般民生用品」、絲織業以及製毛皮業),繁榮的經濟為佛羅倫斯帶來發展共和政治文化的沃土。傳統的世家大族常常要與市民階級合作來鞏固自己的政治實力,而社會地位逐漸提升的市民階級也經常與中下階層的市民聯手向城市統治世族爭取更多政治權利。在這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共和政府不被任何一方所壟斷,以及保障各階級利益為前提下,佛羅倫斯的共和政體得以穩定運作。

從十五世紀開始,梅第奇家族靠著家族銀行金融業累積大量財富,並且積極與教廷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以增進人脈網絡以及政治實力(例如:借錢給有意角逐教宗的候選人,讓他們利用賄賂取得教宗職位,反過來,教宗也就要給梅第奇家族一些「回饋」)。[3]在佛羅倫斯,梅第奇家族一方面透過聯姻、資助的方式與世族及各市民階級建立起緊密的「侍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4]另一方面流放、處決不願意接受收編的家族、政敵。在過去,佛羅倫斯共和國是由幾個世家大族以及市民階級互相制衡、競爭,共同分享共和政府的政治權力。但梅第奇家族透過上述的方式,使得政治權力的天秤過度傾斜,他們大力擴展家族的勢力版圖,並將城市裡各階級勢力收編在其麾下,一步步控制以市民階級為基礎的佛羅倫斯社會,壟斷行政、立法、參議的權力,或說得更明白,梅第奇家族可以將整座佛羅倫斯收作自己的禁臠。[5]

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人面臨到共和精神被腐蝕、梅第奇家族透過金權策略消滅多元聲音、反對梅第奇家族者遭受嚴厲的政治迫害等等威脅,同時,他們也在努力思考著如何努力捍衛名存實亡的共和國。


三、誰是薩佛那羅拉?

 
他曾經在講道壇上大聲斥責揮霍無度的佛羅倫斯世族,而被批評是疾言厲色、神經質、思想過於偏激的修士;但在虔信者的眼中,他被視為上帝派來的騎士,宣揚基督精神以淨化佛羅倫斯人們貪婪、虛偽的腐敗心靈。這位充滿爭議的修道院院長是Fire in the City的主角薩佛那羅拉。從他複雜的形象出發,我們可以深入地了解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真正的社會面貌,同時也可以知道佛羅倫斯人所面對到的問題以及焦慮。











薩佛那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肖像(圖片來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irolamo.Savonarola.jp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1452年出生於北義大利城市費拉拉(Ferrara),薩氏從小受到其擔任宮廷醫師的祖父所影響,對於基督信仰有著濃厚的興趣。年輕時曾經失意的他在1475年毅然決然放下想要從醫的念頭,到了波隆那(Bologna)加入道明會(Dominican Order)的修院,開始過著與世隔絕的修士生活。在成為合格的修士之後,他返回故鄉,在當地的修道院佈道並指導初學修士(novices)。

1490年,薩氏接受當時佛羅倫斯實際統治者:羅倫佐梅第奇(Lorenzo de' Medici, 1449-1492)的邀請,接下佛羅倫斯聖馬可修道院(Convent of San Marco)院長一職,這次回來的薩氏帶著對信仰的熱情,希望可以改善佛羅倫斯人因富有而導致的種種奢侈揮霍的社會氛圍。[6]作為一個修士,直接可以影響社會的方式就是透過星期天或是各個節慶的佈道會,向來參與彌撒的人們傳達他的理念。他的佈道內容基本上可以分成幾個主題:第一、相當重視基督徒道德精神,他嚴厲要求人們應該改善頹靡的生活型態、端正不良的社會風氣(奢侈、鋪張浪費、追求形式上的信仰),要更虔誠地信仰上帝,當個對信仰保持熱情的「好」基督徒。第二、薩氏眼見教會神職人員的腐敗,因而大聲批判教會,高聲疾呼不可以再以買賣聖職獲利、嚴禁神職人員不符合道德倫理的私生活、取消教會不合理的稅收。第三,他更關心社會公義以及佛羅倫斯大世族、市民階級以及中下層階級在政治上的不對等關係。他攻訐有錢有勢的佛羅倫斯世族以不公義的手段壓榨平民獲取暴利,他批評世家大族透過賄選、買票、控制司法來壟斷政治權力並打擊政敵。這樣的結果就是讓運作兩百多年的佛羅倫斯共和政治基礎被掏空、搖搖欲墜。[7]
 
 



 
 
 
 
 


羅倫佐梅第奇(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Lorenzo_de%27_Medici-ritratto.jp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佛羅倫斯聖馬可修道院外觀。(圖片來源:http://fr.wikipedia.org/wiki/Basilique_San_Marco_(Florence)
,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從上述佈道內容我們可以得知,他確實嚴厲地批評梅第奇家族的金權策略使佛羅倫斯的共和體制面臨到極大的威脅,人民的利益被少數人所決定,不同的世族、階級無法參與政治運作。然而,他之所以沒有明講,原因在於雖然薩氏與梅第奇家族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利益交換,但他所領導的聖馬可修道院卻接受了羅倫佐大量贊助;另一個原因則是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要直接對抗佛羅倫斯最有權力的家族,可能不僅無法讓他的佈道內容吸引更多信眾,也很有可能馬上就被封殺,因此薩氏一直與梅第奇家族保持著一段曖昧的距離。[8]然而,他的批評對於那些在梅第奇家族庇蔭下的黨既得利益者,無論是家族、市民階級或是神職人員,造成了直接的威脅。也因為薩氏與這群既得利益者的對立,讓他們對這位「上帝所派來的騎士」深感恐懼與不安,並盡可能地打壓他。然而薩氏以他澎湃激昂的佈道,不僅吸引許多信徒,他對信仰的堅持也讓這群既得利益者的威脅利誘徒勞無功。

羅倫佐過世之後,梅第奇家族由其子皮耶羅梅第奇(Piero de’Medici, 1472-1503)所繼承,但不同於他父親,皮耶羅並沒有好好鞏固家族追隨者的支持,反而啟用大量新人來為自己做事,讓原本跟在羅倫佐身邊的世族們相當不滿。1494年末,法國國王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1470-1498)為了擴展政治版圖,揮軍南下那不勒斯王國(kingdom of Naples),要求佛羅倫斯表態立場,並提供法軍路過時的補給支援。皮耶羅在不知所措之餘,希望與法王談判並輸誠來解決這場即將到來的災難。此舉造成佛羅倫斯城一片譁然,市民強烈譴責皮耶羅懦弱、叛國的行為,同時也出現了市民階級要求恢復共和政體的呼聲。不久,在梅第奇家族支持者的倒戈下,佛羅倫斯市民推翻了梅第奇家族的專制統治,試著重建共和政治的秩序。


上右圖:法王查理八世(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Charles_VIII_Ecole_Francaise_16th_century_Musee_de_Conde_Chantilly.jp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上左圖:羅倫佐‧梅第奇的繼位者皮耶羅‧梅第奇,又稱「悲慘的皮耶羅」(Piero the Unfortunate)(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Agnolo_Bronzino_-_Piero_il_Fatuo.jp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原先已經習慣接受梅第奇家族指揮的佛羅倫斯政局,在這個緊要關頭陷入一片混亂。作為一個以傳達基督精神為己任的虔誠神職人員,薩氏雖然不是直接參與共和政府的運作,但卻在佛羅倫斯人重建共和政體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從聖經以及基督徒應有的德行作為思考起點出發,號召佛羅倫斯人應該要恢復往昔調和各階級利益、尊重市民社會的共和體制,以威尼斯共和國當作榜樣,建立起一套更能夠讓市民參與政治的「大議會制度」(Grand Council)。薩氏相信只有幫助佛羅倫斯人擺脫掉梅第奇家族的掌控以及世族之間的政治分贓,重建起以市民作為基礎的共和體制,佛羅倫斯才可以成為一座具有基督徒精神的上帝之城。此外,為了實踐聖經所揭示的道德訓示,薩氏也嚴格執行道德戒律,企圖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革除掉過去奢侈、浮誇的社會文化,回歸到簡樸、純潔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光景並沒有維持很久,從1497年開始梅第奇家族與他們的黨羽開始強勁地反撲,加上薩氏過於嚴格的禁慾、清貧原則與過去因為商業貿易繁榮而生活優渥的佛羅倫斯市民格格不入,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彈,薩氏陷入危機四伏的困境。同年,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31-1503)以不聽從教廷指揮為由開除了他的教籍,並禁止他公開佈道,接著又以異端為由,將薩氏送上火刑架,結束了他46年的一生。在那之後,梅第奇家族的勢力重返佛羅倫斯,這個從十三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共和國從此名存實亡。

 
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詔令下,薩佛那羅拉被送上火刑台,而此後佛羅倫斯的共和政體隨著梅第奇家族的復辟而名存實亡。(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Hanging_and_burning_of_Girolamo_Savonarola_in_Florence.jpg,最後一次搜尋2014.5.4 )


當我們重新回過頭去檢視薩氏所帶給佛羅倫斯的遺產時,我們可以發現,梅第奇家族從十四世紀末開始一步步挖除了佛羅倫斯共和政體的基石,讓市民人沉浸在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美夢而不自知,他成了抵擋這股浪潮的力量,憑藉著他對信仰的堅持以及結合共和精神與基督徒道德的理想,希望帶領佛羅倫斯人重建他們搖搖欲墜的共和國。最後的結果也許是失敗的,但這股追求社會公義、為信仰價值犧牲的熱情,在21世紀的臺灣是否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呢?


四、創意學習與成果分享:

在這為期半個學期的實驗裡,課程老師與助教希望同學可以跳脫出傳統上大班課的學習方式:老師在台上講,同學在下面聽(很多時候同學是在上臉書或噗浪);以Lauro Martines這本行文流暢,故事劇情安排生動的歷史書,帶領同學走進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世界裡,試著揣摩當時的人所走過的道路,以及他們思維的痕跡。而開放式的期中呈現,也正是期待同學可以「翻轉」僵硬的課堂學習方式,讓學習變得更生動活潑,讓學生對於世界史的了解更靈活、更開闊。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今天,臺灣的年輕人只有透過迎向這個世界,才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找到我們對自己的認同。這項實驗希望達成的具體目標有以下三個面向:

在知識上,希望可以打破臺灣同學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神話迷思,讓同學了解,梅第奇家族透過與佛羅倫斯各階級建立起「侍從關係」,並透過流放等方式迫害政敵,將佛羅倫斯建立在「行會市民基礎」上的政治秩序徹底瓦解,順勢成為統治佛羅倫斯的金字塔頂端階級,將整座城市納為其囊中物,予取予求。而在十五世紀末,以薩佛那羅拉為首的「擁護共和派」向梅第奇家族的金權勢力宣戰,為佛羅倫斯的共和奮力一搏。他們主要的訴求即是追求社會公義、保障社會成員集體的利益、反對少數人壟斷利益以及建立起一個以尊重公民、權力制衡的社會,讓我們在今天遙想這段佛羅倫斯人所走過的歷史痕跡時,仍然會激起我們的敬意以及對自己鄉土的反思。

在態度上,透過將「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各式各樣活潑的方式「再現」,一方面可以讓同學「神入歷史場景」,讓死板的書本知識重新以自己的方式詮釋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同學以更多元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歷史、思考歷史、呈現歷史,帶著一顆活潑的心去面對過去的人所走過的路。這樣的歷史教育不僅深刻,也具有更大的啟發性。

在實作上,讓同學嘗試編輯文案需要具備的電腦技巧、校稿、美工等等過程,並在團隊組織中學習怎麼與人合作,共同設計出一項成果來。讓同學「從做中學」,替往後可以嘗試的發展方向增添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1. John M. Najemy, A History of Florence 1200-1575MA :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2. Lauro Martines, April Blood: Florence and the Plot against the Medici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 這裡要特別提醒讀者不能用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的概念來理解十五世紀的義大利,認為這時候的義大利「分裂」成許多小國家。這些大大小小的政治統治實體林立共存,一個政治統治實體基本上就是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政府、制度、法律,而各國之間甚至會互相派駐特使(或大使),處理外交事務。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雖然說著類似的語言,但他們在政治上的認同是自己所在的那個國家,例如:佛羅倫斯人認同佛羅倫斯共和國,威尼斯人認同威尼斯共和國,而不是認同看似同文同種的義大利為他們「統一的國家」。因此,用「分裂」的概念來理解是不精確的,頂多可以說「各國林立」。

[2] 這裡所稱的「統治世族」(或稱「世家大族」)(英文:the elite family;義大利文:grandi),並不是由中古封建制度中的騎士階級,或「職業戰士階級」(professional warrior class)所演變而來的統治貴族。以佛羅倫斯為例,在十三世紀建立起城邦國之後,往往是經由商貿、金融事業累積大量財富的幾個大家族掌握政治運作,實際統治佛羅倫斯。這些大家族透過聯姻、繼承,以父系子嗣的繼承方式一代代累積財富以及政治實力,同時也透過收買與分享權力的方式,與非世族的階級建立起自己的黨派(faction),擴展家族在社會及政治上的影響力,奠定其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參見John M. Najemy, A History of Florence 1200-1575MA :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pp.5-13, 20-27
 
[3] 梅第奇家族是如何透過銀行金融業發展人際網絡以及政治實力的詳細介紹,參見Najemy, pp.262-267
 
[4] 建立「侍從關係」是佛羅倫斯世家大族常常使用的手段,目的在於收編其他世族或是市民階級的力量,鞏固自己的政治實力。然而梅第奇家族所建立起的「侍從網絡」更加緊密且龐大,在內部形成一股由上而下的強勁支配力,家族可以直接指揮其麾下的成員。同時有別於其他世族大多還是與社會菁英階級(世家大族或是大商人行會)合作,他們將觸角深入到比較小的家族、中下階級,常常是直接以聯姻、資助或是安插政府職位的方式,更廣泛地吸收這些勢力,讓他們回過頭來可以鞏固梅第奇家族手中所把持的政府權力。配合著流放的方式打擊政敵,傳統上透過不同階級之間合作、制衡所建立起來的共和政體,逐漸變成梅第奇家族所控制的「一言堂」,佛羅倫斯從一些世族、市民階級可以互相制衡的「菁英寡頭統治」(elite oligarchy),走向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的「一人專制統治」(tyranny),在十五世紀中葉開始,梅第奇家族幾乎可以算是佛羅倫斯實際的統治者。參見Najemy, pp.25-27, 266-269
 
[5] Lauro Martines, Fire in the City - Savonarola and the Struggle for Renaissance Florence(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22
 
[6] 1490年其實是他第二度來到佛羅倫斯,他曾經於1482-1487年到聖馬可修道院講授神學及聖經,但因為缺乏經驗的關係,第一次在佛羅倫斯的佈道相當慘澹,Martines, pp.15-18。關於薩佛那羅拉的生平簡介,請參考〈佛羅倫斯週報〉B2版焦點人物或是〈佛羅倫斯市民報〉第三版,兩份報紙對其生平皆有相當詳細的介紹。
 
[7] Martines, pp.23-27, 85-110Ch. 8
 
[8] 在羅倫佐過世前(1492),薩佛那羅拉還親自為他做最後的祝禱。Martines, pp.22-23, 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