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東亞新秩序與不確定時代的挑戰

本文根據《全球化下的亞洲: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現況與展望》(慶賀淡江大學一甲子校慶Diamond Jubilee國際研討會)Keynote Speech講稿修改而成(發表於新北市:淡江大學,20101029日)。本文修改日期:2011314 日。


羅福全教授 (淡江大學亞洲所日本研究組特約講座教授、前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引言

 
今後十年東亞區域面臨一個不確定時代(Age of uncertainty)的挑戰。歐美金融風暴引發1930年代以來的全球性經濟衰退,東亞經濟輸出導向的高成長也受到衝擊。全球性的不均衡(global imbalance)問題使東亞經濟體面臨如何調整東亞經濟結構並擴大內需的問題。東亞國家因過份依賴三角貿易的生產結構與歐美各國貿易逆差擴大、外匯存底持續升高的動向、匯率的大幅調整,能否以有效對策解決貿易不均衡(trade imbalance)充滿了不確定的誘因,也關係到東亞經濟體整合的動向。

 
        另一方面2010年可能成為東亞區域「均勢」(balance of power)變動的一個轉捩點。中國的崛起在經濟上牽引東亞在二十一世紀持續高成長,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由於國力日增,軍事預算20年間增加20倍,軍備支出僅次於美國,高居世界第二位。最近動向顯示,中國由一個大陸國家,逐步邁向海權國家,尤其2010年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一連串的爭執。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在亞洲留下四個國家沒有民主化,就是中國、北韓、緬甸、與越南成為亞洲不穩定的國家。面對東亞的不確定性,美國、日本與其他國家如何共同確保在軍事上具有阻嚇力量的「均勢」(balance of power)。任何改變東亞地區均衡的變化將使東亞區域面臨一個不確定時代的來臨。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如何重新評論傳統「German Sonderweg」之問題?


沈冠宇(臺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一、前言


  德意志的建國與納粹統治時期的德國,一直都是備受討論的史學範疇。前者將注意力放在「走向德國」的曲折路程,試圖解釋,為何德國的建國如此困難。相較於英法兩國,自中世紀起便走上中央集權國家的道路,德意志地區遲至西元1871年,普法戰爭後才建立起德意志帝國(das Deutsche Reich),至西元1918-19年才組織威瑪共和(Weimar republic)。其次,與納粹(Nazi)相關的討論則環繞在其於德國獲得廣大迴響的原因。戰後,相關的討論不斷地開展。而時至今日,我們又該如何於前人的研究上,重新認識這兩個問題呢?對此,Heinrich A. Winkler的著作Germany: The Long Road West(德文書名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1] 深刻地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將它們放到自中世紀至當代的脈絡下檢視,並認為二者自始至終皆與神聖羅馬帝國形塑出的「帝國迷思」,甚至是與所謂的「特殊道路」(Sonderweg)有關。[2] 就是這些概念影響了希特勒與他的納粹德國許多的宣傳口號。Winkler有條理地自中世紀至十八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路德與宗教改革、普魯士與奧地利二者爭強的複雜問題開始,逐步梳理德意志艱辛的建國路與建國後邁向帝國強權、威瑪共和與納粹時期的歷史脈絡。

  本文將採用Winkler著作中的觀點,試圖討論如何重新理解並評論德國史中重要的問題。若我們調整視角,由更大的架構來理解整段德意志的歷史,那麼我們會發現,前段兩個備受討論的議題都與所謂「德意志的帝國迷思」以及「德意志帝國具有其發展的特殊道路」有關。德意志歷史發展的進程,便與這兩個因長期積累而難以改變的價值觀環環相扣。因此,前文中提及我們所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調整為:德意志的歷史發展是否走在一特殊的道路上?或德國是否有專屬於德意志的特殊任務(a special German mission)呢?然而,無論關注的焦點如何變化,問題的本質皆不會改變,所有的討論皆會與前述兩個迷思有關。以下,將以Winkler的論述為主,先討論「特殊道路」以及德國與西歐(尤其是英法兩國)的差異,再從對「宗教性」(religiosity)的定義下手,處理Winkler所討論的「現代性」(modernity)與德國歷史發展的問題。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2013.12.20(週五)王琪教授主講:1960年代西德學生運動背景及訴求分析


● 主講人:王琪 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學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現任成大歷史系
 兼任教授


 主持人:花亦芬 教授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131220週五下午3:30-5: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活動海報:




2013.12.18(週三)羅福全教授主講:從台灣近代化看二十世紀亞洲經濟發展的軌跡


 主講人:羅福全 教授前聯合國大學首席學術審議官及高等研究所副所長,前駐日代表

 主持人:花亦芬 教授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131218週三下午2:20-4:2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普通大樓102教室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活動海報: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踏上轉型正義思考之路的當代波蘭史學研究 [1]

陳襄(臺灣大學歷史系98級畢業生)


近十年來,史學界出現了許多以波蘭文探討有關猶太人大屠殺(The Holocaust)的新研究論述。這樣的現象反應出了波蘭歷史學者們非凡的勇氣與智識,他們真誠而令人印象深刻地試圖撫平波蘭過去的創傷。同時,這些研究也象徵著波蘭在現今所參與的各式國際組織與歐盟的框架之下享有相當程度的和平、安全,以及這個發展速度極快的中歐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繁榮、興盛。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德意志的特殊之路? ——從反猶情緒看德意志民族對「我者」與「他者」的追尋歷程

林欣蓓(臺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一、前言

《德國:走向西方的漫漫長路》(Germany: The Long Road West)一書開宗明義點出,歷史學界在討論德國史時,一直有個備受爭議的重大問題:「德國是不是走上了一條專屬於德意志的『特殊之路』?」然而在試圖回答之前,首先應仔細審視這個問題本身。誠如Winkler自己所提之反問,真的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自稱其發展歷程為「正常之路」嗎?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便可推測這種「特殊之路」的說法應非源自於德意志,反而更可能是在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納粹政權令人聞之色變的種種暴行,才由其他國家加諸於德國史之上的。之所以大膽做出這樣的推論,是因為這位大學者同時提到另一個在德國史上備受重視的問題:「希特勒究竟何以崛起?」尤其是在大戰中對猶太民族的種族滅絕政策,在在標記著納粹德國令人背脊發寒的「罪行」。因著這個罪行的畏懼與驚駭,其他國家為德意志的國家發展下的註解,就是一條不同於他們的「特殊之路」。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Colors Demonic & Divine: Shades of Meaning in the Middle Ages & After 《神聖與惡魔的顏色:中世紀以來色彩的各種意義》書評


譚羽茹(台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Herman Pleij, Colors Demonic and Divine: Shades of Meaning in the Middle Ages and After. Translated by Diane Webb.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xi, 124 plus 20 color figures. $29.50. ISBN: 9780231130233. First published in 2002 under the title Van karmijn, purper en blauw: Over kleuren van de Middeleeuwen en daarna, by Prometheus.  

  從古至今,人類表達、體驗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管道,舉凡透過理解文字、聆聽音樂、肢體動作等等,均能透漏個人內在訊息。而觀看亦可成為傳遞媒介,若從對人類情感的共鳴以及反饋而言,恐怕在這些面向裡,後者足以擁有最直接的影響力。為什麼?筆者認為原因直指構成視覺成像的基本元素:「色彩」。色彩能夠被各種思想以及人群以不同角度、經驗詮釋,且表現方式多變,本身即擁有千變萬化的成色,不但可以用來精準指涉情緒,也能夠創造曖昧模糊的空間。但是,當我們運用色彩的同時,是否曾思考過其經歷過什麼樣的變化,又在歷史情境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在本文中,筆者將藉由《神聖與惡魔的顏色:中世紀以來色彩的各種意義》(Colors Demonic & DivineShades of Meaning in the Middle Ages & After[1]一書,討論自中世紀以降發展出的兩派色彩使用立場,進而從兩方對立消長的過程中,帶出一個廣義的色彩演變脈絡。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2013.5.17(週五)陶克思老師主講:Of Demons and Ordinary Men – Research on Perpetrators in Nazi Occupied Europe(含活動照片與推薦書目)



陶克思老師主講:Of demons and ordinary men – Research on perpetrators in Nazi occupied Europe 主講人:陶克思 老師(Christoph Thonfeld)
(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 老師(台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5月17日(週五)下午6:30-8:20


● 地 點:台灣大學普通教室201室


●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人文多樣性與跨文化」子計畫:歐洲史上的文化與宗教多元性。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2013.4.17(週三)馮翰士老師主講:A History without a Country? Reflections from the Borderland(含活動照片)




主講人:馮翰士 老師(Henk Vynckier)
(東海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主持人:花亦芬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4月17日(週三)下午3:30-5:20


●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303教室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學系、臺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人文多樣性與跨文化」子計畫:歐洲史上的文化與宗教多元性。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開啓peer-to-peer學習歐洲史的新起點 —「台灣歐洲史跨領域研究部落格」出刊序

花亦芬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我個人學習歐洲史的經歷比較特別,是在德國從大學一年級重新讀起。這樣的經歷常常讓我思考,在台灣如何教好歐洲史?答案,其實很簡單,就像如何學會在大海裡游泳,就是放膽下去游吧!親自到小浪與大浪裡,親自去知道何謂暗礁,何謂海溝,也學會去知道如何放鬆享受波浪的溫柔與美麗,欣賞海天濤濤的廣闊與無垠。答案,很簡單;但該如何做到,如何帶領學生一起到知識的汪洋裡,學會游向陌生歷史時空的彼岸,在台灣,卻不是容易的。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Quentin Skinner 2013 中研院講座

英國政治思想家史金納(Quentin Skinner)教授將於2013年蒞臨中央研究院來訪,並發表三場「中央研究院講座」,時間為2013年5月13日、15日與16日。

史金納教授任教於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是極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家,亦是劍橋學派的開創者。他的專長為近代早期歐洲思想史、Thomas Hobbes的政治哲學,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修辭文化。著作豐富、獲獎無數,在政治思想史學界享有盛名。

台灣中央研究院非常榮幸能夠邀請這位國際知名學者訪台,於今年五月將舉辦三場座談,發表專題演講之餘亦期待能夠與台灣學界對話。

在此提供演講資訊,期待屆時共襄盛舉。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特展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

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 - “Tankuro,” a 1966 work by Norio Imai. Credit: Richard Perry/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於今年二月十五日至五月八日所展出的特展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中,展出了具體美術協會歷年來最完整亦最具規模的系列作品。具體美術協會(具体美術協会、GUTAIとも、The Gutai Group)是日本二戰戰後最具影響力的前衛藝術團體,於1954年由身兼藝術家、評論家與教師等多種身分的吉原治良(Yoshihara Jirō,1905-1972)所創立,並迅速成為一九五○至六○年代日本藝術界中最耀眼的傳奇。該團體成員致力於將繪畫藝術、表演藝術、互動式環境藝術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加以結合,企圖透過深具實驗性的複合式藝術與戰後的日本社會互動,以傳達該團體所欲追求的「真實」、「個人」與「民主」之價值。同時,該團體在其活躍的十八年間,亦藉由頻繁的國際性巡迴展演及出版活動,意圖打造出一個全世界皆可共同享有的前衛藝術資產。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Peter Blickle, Obedient Germans? A Rebuttal [1] -「臣民」與「公民」:十四至十九世紀德意志歷史研究的新視角

林盎然(台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Peter Blickle, Obedient Germans? A Rebuttal: A New View of German History. Translated by Thomas A. Brady, Jr.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7. Pp. xviii + 126. $45.00. ISBN: 978-0813918099. First published in 1981 under the title Deutsche Untertanen: Ein Widerspruch, by Beck.






簡介:三十年戰爭前的德意志市民與自治體

陳襄(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四年級)

德意志在傳統上是一個由許多自主政治體所構成而非統一的地區。長期以來,德意志王是以選舉的方式產生,概念上類似於許多不同的部族首領選出一人作為他們的共主。因此,德意志地區缺乏明確的地理中心或是首都,法庭的所在地也並不固定。而一開始以德意志地區為主要中心的神聖羅馬帝國當然依循著上述的框架脈絡形成。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英國史專題工作坊


英國史專題工作坊開課說明:

學期將有兩位來自英國的國際知名學者訪台,一位是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Professor Quentin Skinner,他是極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史家,專長是近代早期歐洲思想史、霍布斯(Thomas Hobbes)政治哲學,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修辭文化。他獲獎無數、著作等身,在政治思想史界享有盛名多年,其簡歷可見http://www.history.qmul.ac.uk/staff/skinnerq.html

Professor Quentin Skinner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Colors Demonic & Divine - 中世紀與六百年後

彭于俽(台灣大學經濟系五年級)


Herman Pleij, Colors Demonic and Divine: Shades of Meaning in the Middle Ages and After. Translated by Diane Webb.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xi, 124 plus 20 color figures. $29.50. ISBN: 9780231130233. First published in 2002 under the title Van karmijn, purper en blauw: Over kleuren van de Middeleeuwen en daarna, by Prometheus.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國科會經典譯注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系列講座-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國科會經典譯注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系列講座

● 主講人: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教授)

● 講 題: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 主持人:黃榮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 討論人: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