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2014.03.21(週五)余文堂教授主講:在福爾摩沙遇見日耳曼人(17~19世紀上半葉)


主講人:余文堂 老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中興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德國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et Bochum博士)

主持人:花亦芬 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 間:103321日(五)下午3:30-5:30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文學院二樓)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從歐洲近代肖像畫傳統看杜勒與克拉納赫的傳承與創新


李孟瑄(臺灣大學戲劇系五年級)

一、前言

從十五到十六世紀之間,歐洲阿爾卑斯山南北的肖像畫開始大量增加,尤其是在義大利與尼德蘭(今天的比利時與荷蘭)兩個地區。這兩地的繪畫傳統匯流在位中歐的德意志地區,並結出了不一樣的果實。此時德意志地區的藝術家,在受到外來新興的媒材、技法、表現主題衝擊之下,紛紛作出了不同的反應與對策,其中又以南方的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1),以及北方的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1553最為聞名。本文將從介紹尼德蘭與義大利兩大肖像畫傳統開始;接著從肖像畫外顯的形象(擬真與類型)與其背後的功能兩個面向,來討論畫家創作的背後動機與最終成果的關係;最後,再檢視杜勒與克拉納赫各自如何因應新興的肖像畫潮流,呈接傳統並再創新局